2018-02-24 13:27:56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回顾过安藤忠雄的经典作品——光之教堂。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虽然不是安藤设计中知名度高的作品,但同样处处体现了安藤的设计哲学。
简介
陶板(陶瓷板)名画庭园位于日本京都左京区的京都府立植物园旁,1994年竣工,占地2104m²。这里展示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莫奈的《睡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梵高作品《丝柏与星之路》、雷诺阿作品《在阳台》、乔治•修拉作品《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鸟羽僧正的《鸟兽人物戏画》8幅作品。这些画作于1990年在大阪“国际花和绿的博览会”上展出,之后转移到京都专门为此建立的庭院式美术馆——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
区别于美术馆常见的室内空间,陶板名画庭完全以户外露天的形式建造,整个观赏名画的过程也是一个室外游园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了东方哲学里“人与自然”的融合。户外展示的模式同样也是得益于陶瓷板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基地呈长方形,短向东侧临街,西侧紧临公园。站在入口处,视线很容易被眼前纵横交错的、抽象的混凝土矮墙吸引,不自觉地产生进入园内一览奥秘的冲动。
平面/剖面示意图
狭小的入口门房
从街道看庭园,与周边环境截然不同,让人有一探奥秘的欲望。
安藤将传统的庭园平面展开拓展为立体构成,以片墙引导、平台、台阶与坡道形成参观路径,步移景换,展品以不同方式设置于相应的位置。有些陶瓷板画被平放在水池里,有的被镶嵌在墙上,有的竖立在水池上。
外观上,整个庭园只有一层,但通过下沉的处理方式,通过坡道向下可到达地下二层,延展了参观流线的长度。
立体回廊式的参观流线
陶版名画庭园的参观流线看似复杂,实则简单。从与室外地平一致的入口进入,沿平台、坡道循序逐渐向下,在曲折回转向下的行进过程中,参观者可以依次欣赏到所有的作品。由于坡道、平台产生的多个标高,观察画作的距离及方式也比常规展览得到扩展。
如同公园,人们在不知不觉的行进过程中完成整个画馆的游览。
水中的《睡莲》(莫奈)
天光、水面的波纹、画中的睡莲,虚实交错,光影耀动,更好地表达了作品的内涵。
可以在两个标高观赏的达芬奇巨作《最后的晚餐》
上层展示了鸟羽僧正的《鸟兽人物戏画》
下层展示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不同标高的平台客观上产生了更多的、有趣的视线交流
透过窗洞观赏到的雷诺阿作品《在阳台》
特意设计的窗洞拉开了参观者与画面的距离,产生了透视感。
嵌于钢框架内的乔治•修拉作品《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末日审判》被放大至约3层楼高,设置于最底层,镶嵌在钢质框架内。参观者可以从3个不同高度、远近距离欣赏。
米开朗基罗作品《末日审判》
借景
南北两侧采用大幅墙面,屏蔽了周边紧邻的其他杂乱的建筑场景。西侧则通过清水混凝土构架形成景框,将公园的景色引入庭园。客观上,东西开口也形成了风的通道。
西侧平台可以通过景框观赏公园景色
水
水,东方人最为喜欢的生活元素,也是安藤的设计中出镜率较高的景观素材。本案中,不同标高的浅水面、层层叠叠的瀑布墙活跃了空间气氛,增加了空间层次,并与人工化强烈的、坚硬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形成了刚柔对比。
瀑布墙
水池的光影
斜墙/弧线
呈一定角度的斜墙可以打破垂直墙面的呆板,形成更多意想不到的空间视角。这也是安藤设计中常用的处理手法之一。直线为主的图形中适当加入弧线,同样能起到调节气氛、丰富空间的作用。
体块分析——斜墙和弧形平台的加入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和视觉形象,看似复杂,然而单向的流线又非常清晰。
斜墙产生的复杂空间
弧线平台
材料
丝绸般精细的清水混凝土无疑是安藤的标志,结合简洁的玻璃栏板、琢石的瀑布墙面形成统一色调的景观环境。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认可本文价值,请转发给更多需要的人士!
“建材U选”网站:WWW.BML365.COM
联系邮箱:SERVICE@BML365.COM
微信服务号:BML365 QQ:1601990015
所有未注明的建筑实景照片及文字版权属“建构物语”所有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