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8 14:08:10
“比例”,原指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或局部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建筑中的“比例”,常包含多方面的概念,如建筑整体或它的某个局部本身的宽度、高度、深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筑物及建筑空间整体与局部的面积、体积比例、建筑局部互相之间的长度、面积、体积关系等。
什么样的“比例”让人感觉比较舒服?什么样的“比例”让人感觉比较不舒服?这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常常似是而非但又确实存在的问题,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的计算公式可以套用。即使是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所谓“黄金比”也不见得就是唯一的让人感觉舒服的比例。
对于“比例”的把握最为考验建筑师“功力”,也是初学者最难以把握的方面。除了长久的练习、感悟外,好像别无他法。
影响建筑形式的“比例”常常有体块、门窗洞口、墙面分格等等本身的比例以及互相之间对比产生的比例(如窗洞和实墙的虚实对比)等。
建筑形式的“比例”又常和不同比例及不同大小的“对比”、重复产生的“韵律”等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古典型建筑的比例之美
古典建筑以及按一定古典章法设计的建筑由于装饰元素众多,很多时候吸引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比例之美反而容易被忽略。应该说经典的古典型建筑其比例一定也是美的。
巴黎圣母院
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
北京钟楼
北京民族文化宫
现代建筑的比例之美
对于体块组合关系复杂、装饰元素众多的建筑,由于视觉关注点被更多地瓜分,比例的重要性尚不太明显。
英国爱丁堡苏格兰议会建筑
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莱斯(Enric Miralles)
丰富的形式让人目不暇接,比例关系已然让人完全忽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达特(Ray & Maria Stata)大楼
弗兰克.盖里的建筑一直是复杂得让人摸不着头脑,除了少量规则墙面上的窗洞外,大部分时候比例都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而对于形式简洁的建筑,“比例”甚至成为唯一的表现元素,这时候“比例”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所以,只有“功力”深厚的“老法师”才敢于将诸多的表现元素统统抛弃而将建筑设计得无比简洁,仅以“比例”形成建筑的最为重要的表达媒介。
早期现代的建筑师由于一般受过传统的“布扎体系”训练,因而具备非常深厚的比例控制功力。朱塞佩.特拉尼即是完美地将比例控制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建筑师之一。
朱塞佩.特拉尼设计的意大利科莫法西斯大楼(1932-1936)
简洁的形式却让人感觉到无穷的魅力,“比例”功不可没。
建筑师贝聿铭无疑是现代建筑师里完美把握比例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以简洁而又丰富的几何形式感、完美的比例关系、丰富的室内外光影、混凝土(石材)与玻璃的结合而独树一帜,成就经典。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68-197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ALPH LANDAU楼(1972-197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DREYFUS楼(1964-1970)
美国纽约大学公寓楼(1960-1966)
活跃于当今的德国GMP事务所也是现在还一直坚持简洁几何形式的建筑师,他们的设计大部分时候都是方方正正,但其比例的推敲却是炉火纯青。相较于建筑师贝聿铭,他们好像更喜欢竖向的修长比例。
GMP事务所设计的北京中青旅大厦
简洁、方正、严谨的形式看似平淡无奇,但精道的比例把握以及细节构造却让人能够持久的感觉无比的舒适。
GMP设计的北京德国学校
修长的竖条形窗洞/模数化的虚实对比
看似单一乏味,却让人感觉非常养眼,无疑“比例”成为重要表达元素。
许多建筑师虽然不似上述两位建筑师多以比例控制为作品的主要表达元素,但他们的比例控制功力同样是炉火纯青,在适当的场合这种能力同样显现无疑。
法国巴黎德方斯凯旋门门洞内侧立面(1983-1989)
建筑师:(丹麦)约翰·奥拓·冯·斯普莱克尔森(JohannOttoVonSprecKelsen)
正方形的金属铝板梯形窗洞形成的韵律。
彼得.卒姆托尔设计的瑞士瓦尔斯温泉酒店(1996)
单一方形、多尺寸窗洞对比的比例/虚实对比
西班牙建筑师坎波.巴埃萨设计的西班牙格拉纳达储蓄银行总部(2001)
单一比例的窗洞重复形成的韵律/虚实对比的比例
国内建筑师的比例之美
国内的一些建筑师同样是完美把握比例的高手,许多看似简单的建筑经过多年以后依然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建筑师崔恺设计的大兴外研社会议中心客房
单一比例的窗洞及凹洞重复形成的韵律
建筑师建筑师崔恺设计的北京德胜尚城
不同尺寸、不同比例的窗洞/虚实对比的比例
建筑师曹晓昕设计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
丰富的形式背后同样是精道的比例控制
建筑师党辉军设计的商务部办公楼改造项目
单一的窗洞比例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韵律
有一些新古典风格的公安部大楼
几种比例窗洞的组合/虚实对比的比例
同时,从上面诸多实例也可以看出,从单一形状来说,其比例无所谓美丑,并非只有“黄金比”才是美,1:1的方形、1:n的长方形均可以形成美好的形式。对于建筑形式,互相之间的对比产生的比例恰恰是形成美丑的重要原因。因此,推敲相互间组合形成的关系应该更为重要。
单一比例并不是形成美丑的原因,组合产生的对比才是形成美丑的重要原因
诚然,与夸张的、丰富的、哗众取宠形式相比,隐忍的、更多依赖于比例控制的简洁形式面对社会公众时更容易被忽视。
然而,经历一段时间的喧嚣之后,那些哗众取宠的形式将逐渐显露原形,而那些内力深厚的、看似“无物”的形式却能让人逐渐感悟到其中之美,历久弥新。
看似丰富的形式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让人感觉出肤浅、乏味。
比例控制只是建筑设计“十八般武艺”的其中一种,但或许也是相对来说最难于把握的一种。当然,也有一些设计师避开“比例”或干脆将“比例”消解,通过其它的手法来达到建筑形式的丰富性。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控制“比例”的功力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
扎哈.哈迪德的流线型作品——维也纳经济大学学习中心
扎哈.哈迪德的早期设计模型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只是看到扎哈.哈迪德独特的流线型形式,却没有深究其背后深厚的古典美学(包括“比例”)功底。
本文作者褚智勇,东南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曾著有建筑材料与构造类畅销书《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认可本文内容,请转发给更多需要的人士!
“建材U选”网站:WWW.BML365.COM
联系邮箱:SERVICE@BML365.COM
微信服务号:BML365 QQ:1601990015
所有未特殊注明的实景照片及文字版权属“建构物语”所有。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