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首页 > 建构研究 > 外墙表皮 > 石板 > 经典重温:Less is more——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

经典重温:Less is more——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


2017-06-15 11:14:53


    

写在前面——关于时尚与经典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时尚、潮流的脚步永远无法阻挡,它们在当时甚至一段时间内可能极其绚丽耀眼,但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绝大部分如同昙花一现,很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少数能够在大浪淘沙之后保存下来,如美酒一般历久弥香,成为经典。

对于建筑,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他也曾在采访中用更为通俗的语言阐述过建筑的时尚与经典:“时髦的东西一两年就甩了,你再来个新的。建筑不能这样子,建筑要至少20年、50年、100年,希望一千年。”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即是现代经典的建筑之一,虽然原作存在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观众有幸一览其芳容,但它对建筑界的影响却一直持续到今天。

现在我们所见的展馆是由密斯巴塞罗那馆基金会1986年根据原作复原的,它完全忠实地呈现了密斯的设计理念。

平面图——简洁的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如同蒙德里安的抽象构成画。点线面赋予一定的高度后进而伸展为柱、墙、地面及屋面。

建筑形式简练,点线面之间的交接直来直去,没有任何的多余、拖泥带水,完全体现了建筑师的少就是多的理念。

8根支撑主展厅屋面的结构钢柱与维护墙体分开,各司其职,也赋予对方更多的自由,这也是现代建筑常用的手法——结构与维护相分离(这种手法在白色派建筑师理查德.迈耶的设计里最为常见)。

建筑即是展示当年德国理念和技术的展品,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实际的功能,因此,空间开放而流动(甚至最初连门都没有),这种空间也带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度。

体块示意图——“山因水活,建筑因水而更为灵动。或许因为短暂的展览原因,建筑范围内没有配置任何植物,但已然足够给建筑带来生机。

 

 

从东侧看建筑于高台之上的展馆

G_1946.jpg

东侧看建筑


墨绿色抛光大理石墙面、米色洞石墙面及基座与透明玻璃墙

位于东南侧的浅水池及作为空间限定的墙体

从南侧看展馆主体

从展馆主体回望南侧水池——在简洁的形式下,不同灰度的空间过渡让建筑体验同样丰富。

从西侧看南侧水池及附属用房,柱、墙与屋面、地面的直接碰撞,没有任何过渡。


建筑西侧

从西侧看北侧水池,雕塑再次成为焦点。

北侧的水池和点睛之笔——雕塑

室内流动通透的空间

室内流动的空间——简洁的形式衬托下,大幅面玛瑙石墙面成为点睛之笔。现代极简建筑同样可以产生古典建筑的高贵、华丽效果。

室内流动的空间——从北侧看中部的采光墙

著名的巴塞罗那椅——同样经典的设计,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在许多建筑空间中成为靓丽的焦点。

外墙中的米色洞石

细节一瞥——外侧包覆不锈钢板(原建筑为镀铬钢板)的组合钢柱详图以及十字钢柱与地面分格的严谨对位关系。从此一点,我们即可以感受到密斯当年对细节设计的严谨,正如同大师所言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

 

写在后面


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财富积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娱乐化、标签化、快餐化、虚伪化……。建筑设计难免受社会风潮影响,现实中出现了大量的以欹为美、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建筑,也出现了大量的一二十年的短命建筑。作为专业的建筑师还是应该沉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建筑如何满足“好用、好看,适应弹性发展需求”的最基本要求,而不是嘴上喊着“节能环保”,实际却干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事。


0/250


10条评论

相关产品

相关文章

分享到: 微信 QQ 新浪微博